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学术对话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画论争解析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0-10-11

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几乎所有的美术工作者都认同“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方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描绘工农兵,歌颂新社会。这个时代垄断了所有的艺术,包括具有久远文脉的中国画艺术。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对于中国画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及中国画何去何从等问题,虽然引起了多种不同的主张与激烈的论争,但“中国画的实际处境并不决定于论争的进展,而是决定于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或是不同时期对于文艺政策的不同解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几乎所有的美术工作者都认同“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方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描绘工农兵,歌颂新社会。这个时代垄断了所有的艺术,包括具有久远文脉的中国画艺术。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对于中国画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及中国画何去何从等问题,虽然引起了多种不同的主张与激烈的论争,但“中国画的实际处境并不决定于论争的进展,而是决定于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或是不同时期对于文艺政策的不同解释。”[①]

 (一)论争缘起之“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有关中国画论争主要是由王逊文章引起的。1954年,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了第二届展览会,王逊在参观展览后撰写了《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②]发表在《美术》杂志八月号上,文章认为,其一、当前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是题材的选择是否得当,题材内容是否得到了真实的生动的表现等等,而不是把笔墨放在第一位。”其二、王逊在文中高度赞扬了汪慎生一幅苹果作品,这是由于汪“老老实实直接描绘着苹果,令人感到真是有那么一棵发出诱人香气的苹果。”据此得出“古人的笔墨在我们手中不是武器,而是阻碍了我们接近真实的自然景物。”但是如果要解决这个矛盾,则必须要用“西洋绘画中科学的写实技法”即“活的方法”去整理艺术遗产。针对王逊的言论传统国画家邱石冥随即撰文《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意见》[③],指出第一,国画遗产中所包含的方法及其形式,绝不是技术上的“科学的写实方法”,如素描等所能概括或代替的。其次,传统的写实方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写实与学古并没有矛盾。文章一经发表就引来了建国后有关国画问题的一次大规模讨论,即“国画创作与接受遗产问题的争论”。

  对王逊文章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其主张涉及“题材”与“技法”两个方面,那么,就题材而言,他特别赞扬霍右村的《红星集体农庄新建办公室》,理由是“这一幅画很能够表现出土地的广阔和建立了新的建筑物以后广阔的土地上的新风光。画面上洋溢着新鲜、热烈、有力的生活气息……”同时对赵树启的《荒山坡变成生产地》,黄均的《庙会归来》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只要对画面稍作分析,我们不难解读出,就题材方面王逊所赞成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运用了写实的技法来描写新中国的‘新题材’”,而这种认识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并且早在“新国画展览会” [④]上便初露端倪。

    1949年5月,举办的“新国画展览会”,展出了许多新内容、新题材的作品,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如《翻身游行图》、《庆祝五一》等,这些作品表达了美好的新生活,其中包括土地改革、欢喜的人民庆祝解放等。江丰指出此次展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因为它标志着那些供给有闲阶级玩赏的封建艺术-国画,已经开始变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艺术。”[⑤]彭革则在他的文章中同样谈到“许多新内容,新题材的画,可以称之为新的艺术。这些作品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虽然有的还只是浮面的描写,但作者的确在努力把握新的事物、新的题材。”[⑥]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此次展览会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创作内容”的变化。正如蔡若虹所言“创作内容的转变,是改革国画的重要关键,也是新国画区别旧国画的主要标志。”[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新国画展览会”后仅两个多月(1949年8月10日)就成立了以“革新国画”为宗旨的“新国画研究会”[⑧]。由此可见,王逊所主张的题材是当时形势下普遍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在1949年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印证,在会上毛泽东所作的简短“讲话”[⑩]中,数次提及艺术与“人民”之关系,而周恩来在讲话中又将“人民”二字进一步具体化为“解放军”、“中国农民”和“工人阶级”即“工农兵”,也就是说文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工农兵(人民)服务”[11]。由此可见,王逊文中所持的“题材”的观点,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党的政策在美术领域里的一个具体体现。

    之所以要叙述这些是因为如果不把论争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去分析,那将是毫无意义的。显然,在建国初我们不得不把论争的政治因素考虑在内,王逊的观点如果从艺术发展自身的视角来判断无疑是值得商榷的,但在当时的语境下却是符合主流意识的,并且与江丰、徐悲鸿、艾青等人的观点有着紧密的联系。

    就王逊所谈论的另一点(技法)而言,也是有其根源的,当然,这在大的层面上与江丰所代表的延安学派,徐悲鸿引进的欧洲写实技法都有相当程度的关联,但联系最为直接的当属艾青文章《谈中国画》[12],在此文中,艾青提出了所谓的“新国画”[13],即一要“内容新”;二要“形式新”。那么具体改造国画的办法则是“写生”,“必须以对实物的描写来代替临摹,作为中国画学习的基本课程。画风景的必须到野外写生,画花鸟虫鱼的也必须写生,对人对自然都必须有比较深刻的观察……我们要以科学的现实主义作为我们批评与衡量我们的艺术的标尺,一幅画的好坏必须首先看他是否符合社会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

 

 

 
  编辑推荐
·孟禄丁:“元”是初始,动态是生
·徐冰:《地书》表达的是普天同文
·艺术史学家加布:如何理解非洲女
·高鹏:回归与未来
·李然: 箭与靶——超越媒介的差
·巫鸿:中国美术对人类美术史做出
·行访山水 追嗅墨香——访画家汤
·超越观念的界限——王智远访谈
·【TANC专访】与巴塞尔艺术展总监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王庆松:我的态度就是我的作品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谈话录:远
关于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访谈录
方力钧:像野狗一样生存
马丹专访:走向虚幻世界的背影
黄晓华:非赢利空间最缺乏政策法
冯斌访谈:从水墨出发
尚扬:艺术是我一生最聪明的选择
南溪、冀少峰、郑荔三人谈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