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学术对话

“真实”与“民间”:判断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基础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2-02-13

题记: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一回之“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开幕当天,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批评家王林先生就本次展览中“去魅中国想象”主题的来由、展览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等问题接受了采访。


 
采访批评家王林

  记者:本次展览的主题为什么定为“去魅中国的想象”,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林:主要是我们谈到当代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诉求,然后呈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国家的文化身份,或者是一种文化自我主体的表达。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呈现出来的面貌其实主要是通过三股力量:一股力量是西方的策展人选择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另外一股力量是海外的收藏家,他们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向国际推出;第三股力量是中国官方,比如说国家开始选择比较认可的艺术家在国际上做展览。我觉得这三股力量,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出都有它不同的作用,但是也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因为一种他者化的选择,可能遮蔽了中国当代艺术以一种自主性的表达,而且商业化或者资本化的推出,可能用一种利益作为先导,可能也遮蔽了中国当代艺术很多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的诉求。第三个方面,我觉得这种官方化的呈现因为它受意识形态的限制,很难充分地表达生长在民间的当代艺术历史的真实。

  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去魅中国想象”,“去魅”就是去蔽的意思,就是去了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形式、很符号、很美好的东西,然后揭示出一种真实性;它就是针对他者化、市场化和官方化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力图去揭示中国当代艺术一种真实的面貌。我们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的创造,通过一种国际化的当代艺术语言的创造,然后呈现出中国现实问题的一种针对性和他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转换,真正的能够表达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去魅”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要回到真实,回到历史的真实,回到精神的真实上来。关于中国有各种各样的设想,有各种各样的想象,有一些想象是虚幻的,是虚无的、是虚伪的,甚至是虚假的,而我们真正需要去考察当代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家作为个体的创造者,他们如何在社会现实和历史语境当中,在美术史的上下文关系当中,如何揭示这样一种在场的真实性。

  记者:为什么本次展览大部分的作品是以装置的形式来呈现?您作为策展人,在选择艺术家和作品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呢?

  王林:其实这次展览的艺术样式有绘画、雕塑,还有装置、影像、行为,都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选择作品主要还是根据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展览的主题,在一个展览题目范围里边那些最有创意的艺术家,那些很艰辛的艺术家,还有一些非常有创作智慧的一些作品,我们把它挑选出来集中做一个展示,让我们的观众能够看到中国艺术家在某一个范畴里面那种创作的丰富性和智慧的多样性。我觉得这样可以让观众不光能对我们生活的语境有所体会,而且对当代艺术语言也能够有所了解。当代艺术具有很丰富的创作语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当中所感受到的、所领悟到的需要表达的东西,这是我们展览的一个意图。

  另外对艺术家的选择也是基于广东美术馆的展览环境。因为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一种让人置身在现场氛围当中的一种环境艺术的性质,也就是说观众进出到某一个展场他就仿佛来到了一个被艺术氛围所包围的空间,对这种现场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所以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我们有意识的,不光利用广东美术馆的墙面,而且利用它的空间,包括过道空间的处理,使观众能够在参观的流程里面获得更多感受。其实我们是有所用心的,在这方面费的心思比较多,而且这又是春节期间,我们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个展览对当代艺术有所了解,对中国社会现实从另外一个角度发生一种关系。同样也希望能给观众在审美方面带来一种新的启示,就是原来艺术还可以这么去做,我们还可以这么去看待事物,看待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而且我们也希望和观众能够更好的交流,所以这次展览做了一个特别的安排,就是让每个艺术家都在其作品旁边提供一段写给观众的话,把他们创作的想法,不光是通过作品,而且通过文字告诉观众,给观众提供一个欣赏他们作品的入口,让大家可以走进这个作品的内部和理解当中去。当观众带着自己的理解,阅读艺术家对其作品的文字阐述之时,可能会在他脑海中产生一些碰撞甚至于博弈,我觉得这样更促进观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把观众召唤到作品自由的表达当中。

  记者:刚才您也聊到一个很关键的词——“真实”,因为这次展览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更直接取源于生活本身,这种创作观念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将民间的生活物件直接拿来作为一个作品呈现?

 

  王林:这两个词语都很重要“民间”和“真实”。我们先说“真实”吧,首先我觉得艺术在古典时期可能是对事物的呈现,在现代主义时期可能是对形式的呈现,在当代它是对真实的呈现,我觉得最根本的是人的真实存在,人对“存在的真实”的真实的反应,这才是艺术的根本。在今天艺术越来越跟这个时代的、这个社会的、这个历史阶段的个体和生活发生关系。我们每个人所感觉到的东西都是很具体的,很现成的,很真实的,艺术不应该是一个虚幻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的真实性在今天越来越成为艺术价值判断的基础。它何以呈现真实性?它用什么样的创造力来呈现呢?“真实”不仅仅是存在的东西,因为“真实”对于人来说是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呈现出来才能被意识到、才能被理解,如此才能成为“真实”。“真实”是在呈现中成为“真实”,而不同的呈现有可能会偏离这种“真实”,甚至于歪曲了“真实”。此刻,另外一个词就变得重要了,就是“民间”,因为“民间”是属于每个人的。而和“民间”相对应的官方、他者,或者是资本、运作,它不一定属于每个人,它的背后可能是一种权利、利益所趋势的结果。我们还应该有另外一种力量来呈现这个艺术的真实和艺术所表达的社会和人的存在的真实,这种力量就是“民间”。文化其实都是从民间自发的、自主的和自由的生长起来的,并不是说哪个人想搞文化,文化就搞起来了,文化是一个生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真实和民间这两个概念可能是我们对当代艺术价值进行判断的基础和出发点。{nextpage}

 

  记者:王老师,如果选择真实的话,会不会造成一种情况就是这些作品的批判性更强、更冰冷,而温暖的作品越来越少了?

  王林:以前我们的作品也有很多温暖的东西,你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温情的东西,我觉得温情的东西不能成为温情脉脉的面纱,温暖的东西应该是能够沁入人心的。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把那种亲情关系描述出来它是不能够深入人心的,艺术有一种力量,它呈现温情,但是它要激发人的温情,它要从人类深处激发人最博大的、深厚的那种温情,我觉得艺术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把世俗的东西呈现出来,而是要穿越世俗,激发人们深处的,更为高尚、纯洁、伟大的一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记者:这些作品唤起了人内心的人文关怀。

  王林:对,所以我觉得艺术作品它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不是一般的简单的一个描述,艺术的感动可能是更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并让人震撼。你刚才提到一个词“批判”,我们中国对批判这个词的理解比较片面,其实批判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反省,对做过的事情要有反省;第二个问题是要有针对性,其实不光是批评,批判很多时候是一种分析,是一种深入,是一种反省和针对。我觉得艺术之所以有力量,让人能够受到感动或者是让人感到震惊,原因就是它有针对性,它能够很深入的去反省人们平常也许只是一闪而过到但并没有提升到主体里加以关注和意识的东西,艺术就起到这个作用,当我们进入到美术馆,看到某些作品的时候,重新专注的去感觉平时我们忽略掉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对人的精神是一种深化或者是一种拓展。

  记者:王老师您刚才也提到了当代艺术是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影响,您认为中国当下的社会经济文化对于当代艺术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王林: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它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过度的市场化。这种把一切市场化,把人的精神诉求、人的个性发展都加以市场化,是不可想象的。金钱不是万能的,并不是全世界所有的事物、所有的范畴都要受市场经济的制约。比如说父母对儿女的亲情就不受市场经济的制约。但是在当代艺术中往往表现得非常突出,就是整体的市场化,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很艰难的问题。所以我策划展览的时候很喜欢去发现那些还在艺术当中进行探索的艺术家,我不喜欢去挑选那些符号化的、样式化的、完全被市场化的,不再进行艺术探索的艺术家。

  另外一方面是意识形态。当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对艺术的管理,在中国它过于浓重,因为政治化或者政党化的要求只能局限于政治的层面上,而艺术文化其实是比一个政治要宽泛得多的范畴,甚至可以说艺术是通过文化来影响政治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我们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更大的宽容度,应该有更广泛的让文化自由生长的可能性。中国当代艺术所做的事情恰恰是不断地突破这种所谓政党、政治意识形态的边界,艺术对今天中国的意义不光是一个纯粹的文化生活的问题,它其实对整个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起着一种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种推动是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的,所以它不是一时一事、一时一地或者短时间的政治功利性。当代艺术是超越这种短期的政治功利性的一种文化建设和人心的建设,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表现出当代艺术不可取代的一种价值,它始终跟中国人精神的生长、发育、丰富、深化、升华、开放联系在一起的。

 

 

 
  编辑推荐
·孟禄丁:“元”是初始,动态是生
·徐冰:《地书》表达的是普天同文
·艺术史学家加布:如何理解非洲女
·高鹏:回归与未来
·李然: 箭与靶——超越媒介的差
·巫鸿:中国美术对人类美术史做出
·行访山水 追嗅墨香——访画家汤
·超越观念的界限——王智远访谈
·【TANC专访】与巴塞尔艺术展总监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王庆松:我的态度就是我的作品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谈话录:远
关于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
走近吴冠中---吴冠中访谈录
方力钧:像野狗一样生存
马丹专访:走向虚幻世界的背影
黄晓华:非赢利空间最缺乏政策法
冯斌访谈:从水墨出发
尚扬:艺术是我一生最聪明的选择
南溪、冀少峰、郑荔三人谈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