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评论综合

彭贵军:作为知识生产的学年展——基于青年艺术谱系的十年建构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彭贵军 发布时间:2020-05-13

以特定群体为策展思维的持续性展览,无论是对于一种艺术生态的学术梳理还是对于一段艺术史的学术建构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始于二零零九年的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其主旨在于鼓励青年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不断探索和对艺术观念的深入推进,以前瞻性的眼光发现并扶持有潜质的中国青年艺术人才。学年展经过十年的持续推进,已逐步建立起中国青年艺术的文献档案库,成为一个推动中国青年艺术发展的开放性学术平台。作为学年展的创办者和策划人,我从一开始打造这一艺术项目便十分强调学术性、当代性、未来性,希望通过评选和展览的方式促使青年艺术家自发融入当代视觉文化这一“实验场”,学会在成长中了解自己并不断探索未知的可能,进而在这个图像转向的后现代社会表达其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语境与科技革新的信息时代,青年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审美方式乃至分享作品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无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图像的时代,传媒、广告、游戏、摄影等编织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的新图像不断制造出新的“图像景观”,让人们产生刺激和快感的同时,也伴随着焦虑和恐惧。如何在这个图像时代寻觅生活的真实本源并找到自身的存在方式,是每个当代人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鉴于此,主办方希冀于通过学年展这一平台,持续关注中国高校艺术学子是如何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这个世界又是如何投射在他们的艺术中,促使艺术学子以宏阔的视角切入其艺术创作。在这些青年艺术家作品图像的背后,往往潜隐着深层的时代文化的呐喊之音。历届学年展均鼓励青年艺术家在其创作中揭示隐含在“图像景观”背后的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内涵,以视觉语言的方式呈现出当代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困境与问题。

黑特•史德耶尔将当代文化体制的困境归结为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形态,从而使得作为一种文化体制的艺术展览在其社会性和专业性两种天然特性的矛盾中徘徊挣扎。十年来,学年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与理念表达,或借用相关问题与理念对青年艺术生态进行持续关注,不断激发青年艺术的活力与创造力,大力肯定青年艺术家的感官判断力,鼓励其不断挑战、突破艺术的边界,使其从不同的角度看艺术。因为在这个时代,艺术内部和外部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艺术一方面向科技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也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才有“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的著名论断。 

当然,艺术在不断扩展其自身边界的同时,也为不同学科的介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凡是好的艺术创造都能成为艺术家表达其独立价值、独立思考和独立思维的方式,优秀艺术家总能以全新的姿态对原有的定义进行超越,总能成为这个时代敢于打破陈规与滞后的勇敢者。十年回首,学年展所涌现出的获奖者即是这样的勇敢者,他们此起彼伏,不胜枚举。这些获奖者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观念表达成为这个时代和环境的提问者,这些提问(观念)和回答(作品)形成了一套独立创造的知识生产,对当代艺术和文化生成具有深刻的建构意义。因为“知识”及“知识生产”对于一个学术展览来讲,不仅是对已有的文化方式、体制、思维和行为的“建设”工作,而更应该在开放的知识结构中承担起“建构”与“解构”的双重职责。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框架之下,学年展持续参与了青年艺术家的十年成长之路,以一种客观的方式为外界呈现出青年艺术的发展线索与思想脉络,形成了一份厚重的具有系统性、文献性、学术性的知识谱系。

十年很短,弹指一挥;十年很长,筚路蓝缕。没有什么比青年艺术家的无限可能更值得期待,也没有什么比青年艺术家的多彩未来更值得祈盼! 

本文作者简介

彭贵军,艺术学硕士,副研究员,艺术史学者、批评家、书法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与批评、书法理论与创作。先后主持完成《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两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课题项目;主持策划全国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中外美术文献奖、全国平面设计大展等一系列展览及学术活动;主编并正式出版二十余册艺术类、学术类图书;书法作品四十余次入选国际国内交流展及省市专业展览;2017年、2019年分别荣获成都优秀文艺评论奖;2019年荣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首届“大美四川”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主要讲授课程:中外艺术史、中西艺术比较、现当代艺术思潮、艺术概论、艺术策展、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书法与篆刻、书法创作。

曾任成都蓉城美术馆馆长,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执行院长,《中国创意设计年鉴》主编。

现为四川民族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彭贵军:作为知识生产的学年展——基于青年艺术谱系的十年建构

 
  编辑推荐
·彭贵军:作为知识生产的学年展—
·周至禹: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
·鲁虹:中国的抽象与半抽象艺术
·商业化“弗里达”:被量产的反资
·基弗的绘画:图像与语义的裂隙
·谁在挑战前卫叙事的陈腔滥调?毕
·光韵美学的重构——论傅小明《彼
·随心所欲不逾矩——彭贵军书法艺
·“黔中山水画派”何以可能? —
·松井冬子:日本美貌与智慧并存的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浅谈欧洲古典大型历史绘画的艺术
这是玛丽-艾伦玛克吗?
智军:离开摄影看影像
中国油画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978
“君民之学”与“新旧之学”
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
解读拍卖行的黑名单
孙彦初:我们沉迷在这里
虚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灰色地带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