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评论综合

达世奇:格林伯格废话批判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达世奇 发布时间:2018-04-06

 编者按:一直听到国内艺术界提起格林伯格的名字,想必他是艺术理论的大师和权威。今天偶尔看到他的文章,觉得与他的名气相距甚远。令人催悲的是,这篇文章已被一些艺术大网转载了,难道国内正处于艺术无知时代,而国外却处于艺术的胡扯时代?我兴趣所致,写一篇连续的批判文章,贻笑大方,且当做一个乐子。

  国外有这样一些废话大王,被国内一些人捧为理论大师。我在这里戳破这些皇帝的新衣,可以沦作笑话。

  格林伯格一篇文章开头写道:

  艺术,审美也许是所有体验领域中最务实的领域——作为艺术的艺术,艺术本身,艺术就是艺术不是别的,艺术就是审美。(无论是形式化的还是非形式化的)只看结果。这个结果光指价值判断,不指别的:直觉地感知审美是好的,坏的,还是中不溜的。艺术作为艺术的一切问题都由这种感知说了算。

  达世奇:

  我先暂时打住,怕读者被绕昏了头。

  1,先问这位”大师“:什么是艺术的艺术?艺术本身?艺术就是艺术不是别的? 吃饭的吃饭,吃饭本身,吃饭就是吃饭不是别的。像这样吃成饭桶的理论大师,还值得国内一些人装模做样当作深沉?

  2,艺术就是审美(无论是形式化的还是非形式化的)只看结果。这位“大师”,请指出一个非形式化的艺术作品给大家看看,任何被称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必然存在,形式是构筑任何艺术表现元素的必备,即使一个空白画布,只要把它当成了艺术作品,它的平面白色就是形式。

  3,直觉地感知审美上好的,坏的,还是中不溜的。是谁在感知?是泰国原始部落认为长颈美丽的人感知?还是明清流行小脚女人之美的感知?感知有经验范围,决定了审美的好坏还是中不溜,只是在一个狭小范围里做出判断。你认为好的,另一个民族可能认为不好,100年前认为美的,现在认为庸俗。艺术的一切问题怎么都由感觉说了算呢?当然,大师自己躺在家里沙发上,说怎样的是美,当然怎样的就是美了,但是别去说服别人。感知是大师自己的感知,不是别人的感知。

  格林伯格接着写道:

  所有艺术自身的其他问题,所有审美体验自身的其他问题,都要让步。唯一重要的是价值,质量。结果行得通吗?大家能接受吗?多大程度上行得通,能为大家接受?审美价值包括那种增强了的无认知的可认知性状态(我的看法)。审美结果能促进这种状态吗?这些个问题不管多么有趣,甚至多么重要,如果仅就艺术自身,仅就审美自身而言,这些都是题外话。

  达世奇:

  我没有断章取义大师的言论,而是顺序下读。

  我也写一个这样的段子:如果没有吃饭的小菜问题,炒菜中的研究和理性和可研究的知性,在无论多少菜被炒的时候,有作为开明的菜谱最为指导,将会吧炒菜当作无谓的意义来做意义,这就是审美的最终判断。再一次作为炒菜的时候,如果还是在等待中被内在知之沦为再现,将会是没有成型的味觉图像,这是审美的关键所在。

  我先申明,我没有构思文字和句子,没有要想写什么,只是随意打出词汇。我告诉读者真相,估计这是我在神经错乱的时候,我就会写出这样的文章。我要证明的不是大师在神经错乱,而是确实是一大堆废话。说它们没有一点意思,是有那么一点小小意思的,就像三岁小孩画了一个人和一条狗,差不多两个形象都有些像狗,有点意思却没什么意义。

  格林伯格:

  (虽然我在这里没有说过什么太新奇的话,肯定有人误解我。我再说一遍:世界上有些事比艺术和审美重要。艺术是自主的;它独立存在,足以自我存在,但也不是跟社会,历史毫无干系。它的自主性意味着它能自行为人类服务,也就是说,通过为人类提供审美价值或审美品质的方式为人类服务。艺术也能提供其他东西,但如果这样做是以牺牲审美价值为代价,就会剥夺人类享有艺术独特的贡献。艺术这么做最终不会得到宽恕,而人们不肯宽恕也说明,肯定了艺术是自主的——或者,现在可以这么说——审美价值是自主的。)

  达世奇:

  一个理论家,把及其边缘化的普通常识当作问题来讨论,是可以用其它主题名词来替代的。比如大师用了“艺术”两个字,我用“炒菜”来代替,如果句子成理,说明非常边缘的文理是可以通用的。这个通用证明了这个段落又是没什么意义,对今天人类文化达到的程度来说,还是废话。

  我做示范如下:(虽然我在这里没有说过什么太新奇的话,肯定有人误解我。我再说一遍:世界上有些事比炒菜和品味重要。炒菜是自主的;它独立存在,足以自我存在,但也不是跟社会,历史毫无干系。它的自主性意味着它能自行为人类服务,也就是说,通过人类提供品味价值或味道品质的方式为人类服务。炒菜也能提供其他东西,但如果这样做是以牺牲品味价值为代价,就会剥夺人类享有炒菜独特的贡献。

  是理论家低估读者的智慧,还是大师智慧也就这些,普通常识不足挂齿,无意义的话题却被一再絮絮叨叨。

  格林伯格:

  结果不仅是作为艺术的艺术最重要的东西,就艺术而言,结果还是艺术的全部。审美体验的材料,内容和精华就是结果,而结果就是价值判断。如果艺术是作为其他东西呈现给体验,那么它就不再是艺术,或者说还没有成为艺术,这样艺术体验就不再是审美体验,或者说还是没有成为审美体验。

  达世奇:

  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内容,因为没有具体事例作为分析,大师在模糊与抽象语言中蒙混。艺术是否可以作为其它东西,比方说为了生存而赚钱,古典大师为罗马教皇画肖像,画的过程也是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画完之后是一个卖钱的产品,难道那些古典名作不是艺术,过程没有艺术体验了吗?

  格林伯格继续废话:

  可以说凡是艺术中可以识别,可以确定的东西,既是原因又是结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两者二合一。但这种同一化是单方面的(如果同一化可以是单方面的话)。影响或结果首先出现,同时也是最后出现;里面包含了原因或手段。莎士比亚戏剧中产生结果的原因有用词,造句,韵律,情节。这些原因包含了结果,但本身又诱发了价值判断,所以同时产生了结果。同样的道理也适合用于壁画技法和运笔,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明与暗,莫扎特乐曲的技巧及其精妙的演奏,舞蹈演员的形体和演员的外貌,所有这些手段和原因都成为结果,被人判断(不管这种判断是怎样的无意识),进入一种更大的,包含面更广的价值判断。作品或体验本身所设置的环境既引出结果又同时起到结果的作用(通过它引发的各种关系和联系)。也就是说,从推理角度看,实际上艺术中的一切,整个审美体验中的一切绕来绕去还是饶回来了:原因自身是原因引起的,而结果似乎是从结果自身得到的。

  达世奇:

  是不是大师觉得写废话不浪费电,纸张笔墨不要钱是吧?

  原因与结果,这样简单的东西可以写一大堆,真实难为了读者的耐性。

  要判断一个理论家是否有深度,知识面广,就要看他的举例。莎士比亚的例子要用到威尼斯商人或者麦克白斯的台词,来说明要表达的意见。壁画中运用了怎样勾勒轮廓的技巧,西斯廷教堂拉斐尔圣母像如何画皮肤的光影,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用了怎样的音乐与戏剧结构。戏剧演员的出场是怎样被背景衬托,演员的角色应该如何与剧本相宜。大师只能说到最皮毛的简单词汇,就在文化艺术界里混事,真正浪费了多少有“才华”的中国翻译家们。

  格林伯格继续写道:

  由于原因总会变成结果,所以就不用去找原因的原因,这就是逻辑学家所说的“无限倒退”。每一个原因在变成结果的时候,都需要再有一个原因,就这样无休无止。这给艺术推理带来了无穷尽的麻烦。结果----往往都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无法对艺术,对审美体验进行卓有成效的体推理,至少不能越过离推理开始很近的那个点。

  达世奇:

  一个理论,特别是具普世意义的理论,应该既适合这类领域又适合其它领域。如果原因变结果又产生另一个原因,使对判断结果有无穷尽的麻烦,那么历史学,物理化学,医学,心理学等等都变成不可知了。为什么唯独艺术有那么大的麻烦,而其它领域的发展清晰可辨?因为历史学家,科学家对原因与结果,甚至产生新的原因了如指掌,所以历史学家写成了书,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家研究的成果不断更新,将社会推向前方。格林伯格的问题在于,他并不了解原因,因此不能判断结果,更无法了解产生的新原因,因为他是一个艺术的外行。

  格林伯格:

  一次审美价值判断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原因的结果,(可以说)这种判断也是一个答案,但不是哪个问题的答案。答案里面包含了问题,正如结果里面包含了原因一样。无需问一件艺术品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何以成功。审美判断就是这样,想也白想,争也白争,它囊括了所有表示质疑的问题。

  达世奇:

  先证明我写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对格林伯格废话的批判。以上这个段落开头是重复之前的,以此来推理对艺术作品不要进行分析判断。由于立论的错误,引申的结论必然错误。我说一个事实,我在艺术学院的课程中,所有教授都要求学生对任何一个作品说出自己的判断,从广大学生的不同判断中,有一个靠拢的目标,这就是一个相对正确的判断。教授告诉我,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一样,都在对任何一件事进行研究和判断,正因为如此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蒙德里安作品《狐步舞》

  格林伯格:

  以蒙德里安的一幅画为例,比如1930年画的《狐步舞A》。现收藏与耶鲁大学美术馆。画的外形像一颗钻石,用直尺画出的黑带紧靠框边,中间全是白色,画布上除了黑色就是白色。除了完全单色的画,再也无法想象比它空洞的画了。但它有吸引力,它成功了,而且达到最高水平,不逊于任何我了解的画作。我的眼睛,我的趣味就是这么告诉我的,也许有人会问我,这幅画内容那么少,怎么会打动你?但这种“少”恰恰是物质的,现象的,不是审美的。我的绘画反应,我自发的价值判断告诉我,一幅好画所需要的一切它都具备,不仅仅是好,是非常之好。但是“内容”是怎么样,“人的兴趣”和关联怎么样?1930年发生了什么?我的价值判断给出同样的回答:好作品所需的一切它都具备。仅仅是这个判断就展示了它的好。其他让我满足的艺术品或审美体验也莫不如此。能够证明自己给人满足感,能够引发积极价值判断的艺术,怎么会没有“内容”,“关联”,“人的兴趣”等东西呢?这种问题只是审美价值判断可以回答,解答,说明,争论等都无法回答。

  达世奇:

  首先感谢读者耐心读完以上文字。

  这次见真格了,有具体作品,正好暴露了大师对艺术作品的肤浅认知。

  面对一件艺术作品,以专业角度分横向与纵向的研究,又再分为艺术史影响与技术表现的追求。

  艺术史的横向与丛向,我可以列出一些相关的艺术家,从中了解蒙德里安的艺术创作来源。

 马蒂斯作品

  欧洲在19世纪到20实际的上半叶,正是艺术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风格有他们自己的脉路走向。在印象主义之后,法国出了一个马蒂斯1869年—1954年,他以表现主义的风格立世,在法国被称为野兽派。马蒂斯绘画的简洁,对后来极简主义的发展,是有启发的。他晚期一批抽象的艺术剪纸,简单扼要,说明他已经进入了极简主义的时代。

马蒂斯剪纸作品展

  俄罗斯艺术家康定斯基1866年-1944年,有抽象艺术之父的赞誉。他的作品由变形抽象发展到理性的几何形状,引导了后来几何抽象的发展。

 康定斯基作品

  另一个俄罗斯艺术家Kasimir Malevich 1879-1935年,创作了简洁而又规则几何抽象。别看他的出生比蒙德里安晚了几岁,从创作年代论可以说是蒙德里安的前辈。

Kasimir Malevich作品《红方块黑方块》

  别小看几年的相隔。陈逸飞比我大11岁,在艺术上我与他之间却跨越了三代。他是文革前美术学院毕业,他的下一代是文革时期学习写实基本功的人,我是再下一代,是文革结束后考上艺术学院的。而我现在的艺术学院同学几乎都是90后,我50后的人又向纵深跨越40年,期间又经历了多少代艺术家的变革。

  除了艺术家学艺的年代,还可以从作品诞生年代的角度,区别代沟之分。格林伯格介绍的艺术家蒙德里安1872-1944,他的作品《狐步舞》诞生于1930年。而Kasimir Malevich的《红方块与黑方块》完成于1914年,比蒙德里安早了16年。在这16年里,有多少欧洲的画家和作品诞生?他们是如何深刻地相互影响着? 只有实干艺术家们自己知道。

  我举以上例子说明,艺术家的创作,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在大量前辈与周边同道人的美学趣味影响下,艺术家的每一笔是怎么画的,普通观众只能像格林伯格那样凭外观说出一点皮毛: “好就是好” “没什么可说的”。但是艺术家就不同了。艺术家要展示一个绘画构思,只有一次的机会,是把这个方块画得大些还是小些?摆在上方还是下方?那个长条子放在左侧还是右侧?是颜色深一点还是淡一点?艺术家可能有多次尝试,画了好几个方案,最后把其他都扔了,留下最后的那个流芳百世。那么艺术家的这个探索过程是什么?那就是在大量技术审美的分析研究中得到了经验,掌握了抽象美学的最佳平衡,那就是艺术的技术部分。

  世界上没有事情不可以分析,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史前文明的研究,地球如何诞生,外星文明,乃至宇宙如何诞生,人类未来如何飞向宇宙,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通过各种手段都有了研究成果,何况区区一幅小画,有什么不可以分析研究,说出它的所以然呢?

  蒙德里安的《狐步舞》外边是菱形,挂在墙上与墙面平衡的方块对立。在画面里用黑色的条子画出与菱形相对的方形,这就形成了无形方块的外围,中间菱形画面,再里面又是一个方块,造成了旋转感。狐步舞发源于黑人舞蹈,后被美国人模仿马步改编狐步舞,一度流行。它是四步曲跳三步,二步加一步地旋转。蒙德里安的作品基本源于这种表达。

  从画面视觉分析,平面的白色底子与简单的黑色条子对比,将白色切割成四块。按照美学传统,大块,两个类似的中快,一个小块,产生疏密关系,使布局对比均衡。其中大块的方形底部,与三个三角形成对比。这种简洁的表达,同时造成多方面的冲突和对比,又在黑白的天然和谐中产生平衡,这是该画经典之处。

  人的视觉具有潜在的对立与平衡美,被艺术家的作品唤起。一件艺术品是艺术家要表达的话语,一件杰出的艺术品是艺术品本身会说出自己的话语。

  接下来分析空白的魅力,这是来自最原始的技术使用。上古岩壁画的线条,儿童在一张白纸上涂鸦,都是空白的最原始应用。为什么说中国书画比较古老原始,主要就是对空白的使用几千年未变。空白是空间感,是无限,是宁静,它始与未动笔之前,与生俱来,无必要大惊小怪认为这是天才艺术家的创造。后来的当代艺术出现一块空白画布,这是顺理成章的,张三不做,李四也会想到去做。

  我把艺术发展总结成一个程序:1,前人与周围有许多人在画类似的风格。2,自己在同类风格上做很多练习。3,自己分析和总结经验,优化技术,创自己风格。4,自己的作品成功后被后人研究。5,在对艺术各种元素的分析中,后辈学生掌握了表现几何抽象的绘画方式。6,学生自我挖掘与开创新的风格。7,诞生了新的成功艺术家。这个程序说明,分析研究作品正是推进艺术教育,推动艺术史发展的必要途径。

  格林伯格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艺术旁观者,茶余饭后聊几句没什么问题,就好像看见一个美女,只管叫好,但是别写文章把自己当成美女专家,甚至还去教育别人。事实上人人都会欣赏美女,但是电影导演就不同了,他会分析这个美女的类型,眼睛鼻子嘴巴长得怎样,身材怎样,气质怎样,家庭背景,生活经历,适合出演哪类角色,一切都是可以报出一本流水细账,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达世奇:格林伯格废话批判

 
  编辑推荐
·彭贵军:作为知识生产的学年展—
·周至禹: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
·鲁虹:中国的抽象与半抽象艺术
·商业化“弗里达”:被量产的反资
·基弗的绘画:图像与语义的裂隙
·谁在挑战前卫叙事的陈腔滥调?毕
·光韵美学的重构——论傅小明《彼
·随心所欲不逾矩——彭贵军书法艺
·“黔中山水画派”何以可能? —
·松井冬子:日本美貌与智慧并存的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浅谈欧洲古典大型历史绘画的艺术
这是玛丽-艾伦玛克吗?
智军:离开摄影看影像
中国油画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978
“君民之学”与“新旧之学”
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
解读拍卖行的黑名单
孙彦初:我们沉迷在这里
虚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灰色地带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