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美术视野

绘画形式语言的进步——我看今日俄罗斯绘画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3-03-23

3月9日《美术报》评论版刊登了当年留苏学者张华清的访谈,文中有一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中国并没有形成“苏式教学模式”。的确,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有各个工作室,受徐悲鸿法式教学影响较大;而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系解放前就有留日、留法的教师,解放后也举办过罗马尼亚博巴训练班,属于兼容并蓄的教学模式。不能将负面的问题归咎于这个没有形成的体系,比如,灯光素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由于彼得堡的纬度,使得一天当中光照的时间很短,他们将最佳光线的两小时用于色彩写生。中国人教条主义的照搬,忽略了苏派在美术教育本质问题上的研究和创造价值。

  但张华清的另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即他认为今天的俄罗斯绘画水平不如上个世纪50年代。

  苏联时期的油画,主要是受斯大林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影响,以批判现实主义为旗帜。当时的创作,从题材的角度看,主要是三大类:保卫祖国、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和主题性的大型历史画;从风格的角度看,主要是以写实造型、逼近生活为评判尺度。今天的俄罗斯绘画,表面上他们仍坚守着写实主义的传统,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的内涵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如果我们从另一观测点考察,他们也受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美术思潮的影响,起着渗透性的微妙变化。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思考和探索,我手头有在苏联时期就作为美术领军人物梅利尼科夫、莫伊谢年科和亚布隆斯卡娅等画家的画集,他们的作品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间,风格和面貌就有很大的变化,从立体性转为平面性;从完全写实走向装饰。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50年代以后出生的画家崭露头角,他们勤于思考,认真钻研,绘画水平呈现后浪推前浪的趋势。我曾从远东海参崴、经叶卡捷琳堡、下诺夫哥罗德到莫斯科、彼得堡,观看了大量的美术展览,我认为,俄罗斯美术从苏联时期准确反映一个事件的面貌到今天注重画面形式语言的整体建设,这是一种追求进步的方向,绘画水平较苏联时期非但不是退步,反而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西方国家的俄罗斯,大部分的国土在亚洲,深受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且他们这种对绘画形式感的追求是有传统的。先锋派画家康定斯基早在1911年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及后来的《点、线到面》、《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强调了绘画形式的作用。文学领域也是如此,同时代兴起的形式主义,确立了诗歌语言文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带来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如果我们从今天俄罗斯美术教学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来看,就很能说明他们对绘画形式语言的建设和追求。

  就教学而言,在题材的选择时不再强调苏联时期内容优先原则,思想性减弱。我记得留苏时期肖峰先生的作业中就有《万事起头难》这样以革命内容为主题的长期作业。尤其双人组合更是选择以思想性搭配合理为出发点。但今天列宾美术学院的油画长期作业中,将场景布置与作品的创作意识相结合,关注点放在绘画形式语言的建构上。通常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摆放,过程中间穿插小构图作业,对色调关系、素描关系、主次关系等预先有策划。这种摆放有时会长达几天,有的衬布或模特台会根据画面的形式需要改变原有色彩或形状,目的是强调绘画的形式美感,实现绘画要回到画面形式上来的主张。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基本功训练层面,通过利用所摆的场景,主动地安排构图、色彩、黑白灰等复杂关系。譬如梅利尼科夫工作室四年级学生作业《女人体》,该画面强调了几何形与人体有机形的对比;巴戈香和别霍娃的作业也是强调几何形分割和画面的结构意识,加强色块对比。他们的教学理念和创作理念完全一致,与苏联时期精细的层次素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之后,这些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学院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画家,成了当今俄罗斯画坛的佼佼者。极具代表性的有贝斯特洛夫、戈留塔、巴戈香、哈密特、布洛欣等。他们的作品显然与前辈拉开了距离,尽管各有特点,但都非常注重画面形式感的营造。比如戈留塔的作品,深受莫伊谢延科和巴巴的影响,曾数次访问中国,他当场写生的功夫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些老师纷纷购买他的作品;最为典型的是贝斯特洛夫,他也曾来鲁迅美术学院讲学,其作品《战场》、《搏斗》等强调了平面化带来的明确、坚实之感,讲究大的黑白灰关系,讲究概括、提炼、单纯,把中间层次尽量压缩,在构图上善于安排和运用剪影般的动势造型与色块之间的强烈对比,达到厚实而鲜明的装饰美感,更注重绘画本体语言的表达和画面形式感的追求。他把全因素素描中依赖光影变化的客观模拟改变为利用光影,根据画面的需要主动安排明暗,简化灰面、加强亮面和暗面的单纯性,强化明暗交界线的作用,依靠边缘线,强调物象外形的整体性、概括性,使画面形式线更为凸显,给人以观看浅浮雕的视觉感受。

  总之,我认为,今天的俄罗斯绘画与上个世纪50年代相比更富有视觉力量感,他们已不满足单纯的写实性绘画模式,反映出在新时代里他们新的思考和探索。尽管这种变化还是在现实主义的大框架里,仍保留着俄罗斯传统绘画的粗犷、力度和历史感,但表现出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因而具有更开放的心态和自由的想象力,他们所追求的绘画形式美感、崇尚的大写意潇洒,也造就了他们今天既不完全西方化也没止步不前的新局面,而且还避开了更多商品画的袭扰。

  这些进步对我们中国美术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编辑推荐
·文艺复兴艺术与科学观念下的丢勒
·超越古今——齐白石的“草虫画”
·巴斯奎特:一位涂鸦艺术家的起落
·高居翰与中国画史研究散议
·抽象的寓意——从蒙德里安绘画谈
·节奏之美——读朱耷《仿北苑山水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汤哲明:徐悲鸿回顾和批判
贾方舟:谈油画家吴冠中
廖上飞:中国特色的艺术媒体
锦灰堆,工笔绘成中式“波普”
节奏之美——读朱耷《仿北苑山水
“玲珑塔艺术展:宋庄+云南青年
京津画派:独领风骚热半边
西方抽象主义艺术纵览
艺术媒体发展脉络:2000年后网络
阿基莱:对无限的思念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