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艺术观察

世上只有赝品最值钱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1-01-07

罗浮宫之圣徒

绘画大师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曾经说: "罗浮宫是一部需要永远学习的巨著。" 几乎所有绘画大师都曾到罗浮宫吸取养料,探寻前辈大师的绘画精髓。 临摹人的画架从1793年支到今天,延续了200多年。许多人甚至用一生来临摹。他们虽然才华横溢却从未追求 "不朽",甘愿终生做学生,被称为 "罗浮宫之圣徒"。

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n) 曾在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复制技术表示出极大的赞美。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品像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其他产品那样批量生产出来,大大增加了艺术作品流布的范围和影响,使艺术走出了宫廷和象牙塔。

没有人可以确切地说出世界上第一件复制品到底出自何人何地何时,但其诞生的本意是为了扩大认知范围己经无可置疑。 世界上现存的这些珍贵艺术品当初都是珍藏在宫廷或教堂中的宝物,很多雕塑其实就是教堂前的柱子,世人不仅难得一见,有些更是闻所未闻。而复制使得艺术创造的神秘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被一扫而光,复制将艺术创造的技术化和扩大化成为可能。尽管复制的技术参差不齐,但历经岁月的淘洗仍能发出焰焙光彩的复制品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珍品。

艺术品复制师

艺术品复制师,法语称他们为 "copistes",与英语的 "copyist" 意思相近,但味道不同,一个艺术多些,一个职业多些。那些活跃在罗浮宫内外的copistes,他们真正的身份应该是赝品大师。1793年罗浮宫正式对外开放时,当时的法国内政部部长罗兰·德拉皮耶宣布,"所有人都有权利在这些杰作前支起画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临摹、去绘画。,法国艺术品市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后数百年间,大量的复制品从法国流向世界各地,混乱不堪的市场终于惊动了法国政府,艺术品复制资格成为进入这行的门槛。如今的各大法国艺术院校都开设类似课程,学生们从一入学就开始学习如何复制,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吃上这碗饭,艺术天分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当上艺术品复制师的更是凤毛鳞角,不过每年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进入了这一行,要不然法国的艺术复制品市场怎能如此繁盛。

大大小小的艺术品复制店背后是来自美国、英国、中东等地的艺术品商人。稍有些艺术才华的年青艺术家会被这些商人雇来复制名画,"难怪法国的艺术家这么多," 来自美国曼哈顿的艺术品商人皮埃尔·约克 (Pierre York) 感叹道,"只要法国人拿起画笔,就有钱挣。"真正的高手要属那些有机会为政府工作的复制师,像满头白发的大师级人物亨利·玛提斯 (Henri Matisse),不过他通常不会为私人服务,除非各国博物馆和政要通过政府向罗浮宫索要复制品时才能请得到他,其他时间他会躲在南部小镇的酒馆里,与当地的醉鬼们打成一片. 现在最红的复制大师是罗浮宫艺术品复制小组的艺术总监杰拉德·博萨德 (Gerard Boussard),作为当今法国少数能掌握古老复制技术的艺术家,尽管身价不菲,但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还是源源不断。

在罗浮宫艺术品复制小组的艺术总监杰拉德·博萨德所在小组的官方网站小组的官方网站,有详细的艺术品复制流程介绍,只是没有明码标价。作品要求不同,复制师的收费自然也就不同。对于那些普通游客或爱好者来讲,几百欧元的一件复制品己经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但如果是收藏家和艺术品商人来订货,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使用古老复制技术完成的作品都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数百年前,这是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权利," 博萨德表示,"每一件复制品都必须要与真品一模一样,丝毫不差。"在古老的复制技术下,复制出与原作完全一致的颜色效果被视为是艺术品复制中的精华,其中调制颜料的过程,墨、油和蜡的比例被视作"最神秘的古老艺术"。除了拥有一幅完美的收藏品外,能够有机会亲眼看到艺术大师们现场复制的过程对于初入此行的人来讲同样是一件幸事,在这一过程中也将体会到艺术品复制的更大乐趣。

正如乔治王时代的大收藏家约书亚·雷诺兹 (Joshua Reynolds) 所说,"这个世上只有赝品最值钱,真品属于国家和民族,赝品属于我",1790年,雷诺兹用自己的一幅自画像从利兹公爵 (Duke of Leeds) 手中换来了《蒙娜丽莎》,他一度以为是原版,因为连当时的法国政府都无法确定挂在罗浮宫的《蒙娜丽莎》是否真正出自达·芬奇之手。1902年,雷诺兹版《蒙娜丽莎》被挂进了伦敦多维茨画廊放在用防弹玻璃制成的画框里。

来自《卫报》的消息证实,多维茨画廊的《蒙娜丽莎》出自一位不知名的法国艺术家,复制时间在1503年至1516年问,是真品问世一个世纪后的作品。"绝版赝品的价值有时并不比真品低," 多维茨画廊馆长伊恩·迪贾汀 (Ian Dejardin) 说," 真品通常会失去不少颜色,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总是灰色、咖啡色并且表面粗糙。《蒙娜丽莎》的真品早已失色严重,颜色保存完好的雷诺兹版《蒙娜丽莎》才能够真正反映出达·芬奇当时绘画时的;态。"

在对颜色的考究上,法国艺术家们确实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当年德国人沃尔特·本杰明 (Walter Benjamin) 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曾大肆抨击那些固守着古老复制技术秘而不传的老一派艺术家,称这种古老的艺术为一种"巫术",并极力在主流艺术品市场上推广其电子复制技术。但结果却是,毫无收藏价值的电子复制艺术品数量增多的同时,罗浮宫中那些传统复制技术品的价格反而越走越高,惟一的解释也许就是,这些复制品大师们真的领悟到了前人的精髓,在这种魔力下,使世人仍然把他们当作神一样膜拜。(Modern Weekly)

 
  编辑推荐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
·溪山有缘 情醉羌山——刘朴工作
·郁民华2015最新书法展之草书信札
·王顺舟:山水之间寄深情
·女王藏品中两件精美的当代陶瓷艺
·文章得其微 物象由我裁——试说
·【祥龙飞艺】生活,是艺术的本质
·影视文化与创意产业——评曾耀农
·画家未君谈写生的几个步骤
·王金昌书法:芙蓉出水展清姿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那些爱画脸的中国画匠们
大鳄凶猛:解析艺术品市场的“货
抄袭“思想”引发的艺术圈反目
从“造星运动”中看广东年轻艺术
日本人发烧印象派
700亿:2011年拍卖市场的新平台
开一间赚钱的画廊
模糊的图像:格哈德?里希特的照
安迪沃霍展览:一次“公益”性的
书法国展迷局:谁的盛宴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