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学术艺术观察

从“造星运动”中看广东年轻艺术家的推广与生态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2-08-07

    青年艺术100、CAFAM未来展、CYAP中国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等一系列推广年轻艺术家的展览与活动旋风式地在全国各地展开。广东艺术界当然也不落人后,同样纷纷展开了各种活动推动本土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在过去与现在的种种推广年轻艺术家活动中,属于广东艺术生态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作出过何种尝试与努力?这些过程中又存在什么问题?让我们从一个个“缔造新星”的展览活动中,从各个环节中窥探广东艺术家孕育与推广。

  二级市场失意并未降低推广年轻艺术家的热情

  年轻艺术家是因为什么成为了艺术界的新宠儿?这当然是与市场动向密切相关的。大约是两年前开始,艺术收藏品市场呈现出一个新的现象,青年艺术家和一些学院的优秀学生作品受到藏家的关注,交易价格涨幅惊人,成为艺术投资的“潜力股”。2008年,中国艺术市场进入一个调整期,百万元级别艺术品从市场份额来看全线下滑。收藏家与策展人的推荐与关注使一批年轻艺术家在市场上有所斩获,2010年至2011年在拍卖场上的变现也很为乐观。但是到了2012年的春拍上,尽管年轻艺术家拥有价格较低的优势,但因投资风险以及一级市场的略欠成熟,使年轻艺术家的表现有所下滑。但是在市场上的失意并没有减轻艺术各界对于年轻艺术家推广的热情。今日,从各大媒体对于年轻艺术家的探讨到各大院校与艺术机构所举行的推广活动,都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推广热潮。

  广东当然也会紧随潮流趋势,致力推广本土年轻艺术家的发展。而近期的活动包括有如意画廊举行的“镜像王国——2012邓瑜个展”、53美术馆的“野生视觉——广州青年当代艺术家专题展”、以及由广州市华艺文化有限公司与大艺网联合举办正在密锣紧鼓进行作品征集的“首届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等,都希望给广东的年轻艺术提供一个能与外界发生对话的平台,以及促使这批艺术家能尽快进入市场。

  回顾过去,其实广东艺术界对于推广年轻艺术家是不遗余力的,也是早早就着力于年轻艺术家资源的发掘。要了解整个年轻艺术家推广生态,必然从艺术家自身开始,其次是美术协会与画院、美术馆、美术学院、画廊与美术批评几大环节。

  “松散”、“敏感”、“自我”成为广东年轻艺术家三大特点

  本文所指的“广东年轻艺术家”,泛指在广东地区活动的70、80后艺术家。他们或许不是广东本地人、又或者没有在广东的受教育背景,但却以广东(主要是广州、深圳)为他们的创作与艺术活动中心。

  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年轻艺术家推广的胡斌曾经做过一个笼统的分类:广东有部分艺术家可以归入“新卡通”的范畴,虽然他们跟“卡通一代”团体没有关系,但大体是采用一种图式感特别强(以流行时尚符号,特别是卡通、动漫的表达图式为主体),颜色较为绚丽,手法多为平涂的呈现方式,他们的表达与这个时代的视觉表征甚为契合,同时也可在上辈的某些当代艺术家那里找到师承资源。而另一部分的年轻艺术家则与“广东快车”(以“大尾象”为班底扩充的广东当代艺术代表集体)及其相关组织(如博尔赫斯书店、维他命艺术空间等)有更为紧密的联系。当然,他们的联系主要是源于艺术创作方式和趣味的相近,他们大都偏向于对生活的智性转换和观念探索,而不是视觉表征的直观呈现。

  虽然胡斌强调这样的分类已经抹杀了艺术家个体的鲜活性,但是也整体上对广东年轻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有了一个笼统概括:他们一类偏重视觉表达,一类偏重观念传达。

  尽管这批70、80后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但成长环境与艺术教育背景却大多接近,同时也承继了广东艺术家的最大特点:松散,敏感,自我、注重个体感受。这也是与北京、上海年轻艺术家团体的最大区别。
“松散”是特点,也是缺点。胡斌认为,广东的年轻艺术家自行组织探讨艺术问题的风气不够浓厚,现在各地都出现了一些艺术家的小组合,小机构,而广东艺术家的主动性就显得要弱一些,但目前,这种情况也在逐渐改善。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广东当代艺术界也出现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艺术团体,如80年代初的“105画室”,90年代后的南方艺术沙龙、“倒向”。但是进入千禧年后,已没有具有类似影响力的的团体出现。

  “敏感”作为广东年轻艺术家的特点,主要还是体现在地域文化历史的传承基础上的,广东作为近现代的革命城市和中西文化的杂糅之地,自然导致了本地的艺术家拥有更为敏感的艺术触觉。艺术家原本就是敏感的,没有敏感的触觉和感知,就没有艺术家的出现。这批年轻艺术家依然继续着一贯以来的艺术情怀。

  “自我、注重个体感受”。中国的艺术从上世界9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逐步地反观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逐步地远离“新潮美术”所遗留下来的宏大叙事观。当然较老一辈的艺术家依然无法在作品中完全抹去所经历过的意识痕迹,而继续用某种方式掺杂着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而这一批年轻艺术家几乎不可能在自身的经验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政治意识,然而最能够让他们感到迷惑的是,当下的文化高速变迁给每一个独立个体带来决然不同的感受,因此他们更注重自身的生存状态,他们会表现各种当下个体所遭受的精神困惑,他们能够感受到失去理想和信仰所带来的虚无不安与消极的生存状态,并用各种方式的探索呈现在创作中,寻求艺术家的自我存在感。正是这种艺术家的“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各种碰撞触动了艺术家个人的生存感受。

  而广东年轻艺术家经常被人谈及与讨论的一个现象是出走与迁移。成名后北漂的广东的年轻艺术家中出现不少,如曹斐。有人指责说广东的年轻艺术家没有诚信与责任心,为追逐名利而选择离开孕育其成长的土地广东前去上海北京寻找更大发展。但是王璜生却不这样认为,“人来人往、进进出出也很正常。四川、上海等也是这样的现象”。他认为广东的艺术市场气氛不够浓厚,缺乏聚焦、缺乏一个彼此呼应的气氛、缺乏一种联合起来共同创作的气氛,造成艺术家比较自我。另一方面,广东的市场没有上海北京那么集中。使艺术家生存方式受到挑找。艺术家要获得更大的一种空间、利益、名堂,必须走出去。同样,学术探讨的氛围带有两极分化。一边很世俗化和政治化的占据主流地位,另一方面有一种学术化探讨的东西。这方面的影响力、力度等,都是相当有限的。这种两极分化的过程中也很难形成一种比较好的学术氛围吧。艺术家的离开,只是良禽择木而栖而已。

  {nextpage}美术家协会与画院:通过体制力量进行推广

  在美术家协会与画院系统中,推广年轻艺术家的最大特点是以巨大的体制力量包括组织、资金、评选、奖励、晋升、职称等形式与手段引起普遍的关注,达到推广艺术家的目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正在征集作品的广东美协主办的“2012广东青年美术大展”,其属于省级综合性大展,目的是为青年美术家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他们的艺术创作思想,最重要的是充分展示当代广东青年美术家们的新发展、新特点。其次还有广东画院创办的项目“青年画院”艺术项目。从2005年开始,青年画院每三年举办一届,一共举办了三界,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掘与整合广东青年画家们立足南方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艺术创作面貌,将青年画家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引发的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热点问题的广泛思考与判断聚合为对学术上的探索性、可能性与过程性的共同关注。通过这个平台,年轻艺术家们能够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得到充分锻炼和积极的反馈,在学术思考和品格历练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除此之外,还有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等举办的年轻艺术家群展与个展。

  美术馆:以展览提供展示平台

  美术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展览、收藏、研究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美术馆范围官方与民间两类,近年来在推广年轻艺术家方面的美术馆则以广东美术馆、时代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等为代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两届的“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新青年艺术论坛”。而在由OCT主办及陈侗主持的“广东当代艺术(1990—2005)文献展报告会”中,活跃于广东地区的大尾象工作组、阳江艺术青年、缘影会等艺术家群体参与了讨论,以及时代美术馆近期组织举办的“开放的工作室—广州年轻艺术家香港艺术生态考察计划”等。这些展览不仅为艺术界的新生力量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激活新一代青年艺术创作的热情,营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氛,同时把我们广东的青年艺术家推到前台,让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展露拳脚,使外界对广东的新青年艺术圈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nextpage}
美术学院:毕业展成为最大焦点

  而美术学院系统主要承担的责任是教学、研究、创作。解决学生毕业后的生存问题与推广问题,并不是美术学院的主要任务。但是在今年的教育改革可以看出,学院系统为了解决过去的教学与社会脱节问题而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课程设置上,老师走出课堂进行教学与市场接轨,使学生能有更全面社会实践与认知。而在推广上作出最大贡献的,莫过于每年一度的“毕业展”。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代表的毕业展,魅力正在逐年增长,各界人物蜂拥而至,媒体争相报道,已成为社会了解刚刚走出校园的新生艺术家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各大画廊与艺术机构认识、发掘年轻艺术家的一大窗口。不少年轻艺术家就是通过展览上的毕业设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话题,走进公众视野。部分毕业作品直接成为艺术爱好者与收藏者的购买目标。
画廊:无代理年轻艺术家,尚处在最初级的孕育阶段

  最后要提及的是民间艺术空间则以画廊为代表。画廊作为一级市场,在推广年轻艺术家以整个艺术生态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各个环节对于广东年轻艺术的退该行看,画廊似乎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从全国的画廊生态发展状况看,我国画廊事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诸多问题尚待解决。而广东地区的画廊的更为严峻,与上海北京两地画廊比较,虽然拥有经济繁荣发达、毗临港澳、面向东南亚的地区优势,但画廊业却一直没有形成气候,既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经营态势,也没有如上海那样因势利导地形成自己区域的经营风格,一直零散经营,既无画廊行业协会,缺乏系统正规营理念的画廊。据采访调查,广州极少有画廊对年轻艺术家进行代理与签约,总括原因为“风险过大”。风险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画廊主认为年轻艺术家对自己缺乏的发展规划,有很多艺术家极有可能中途放弃或转行。第二,个别年轻艺术家不守诚信,即使与画廊签定代理合同,仍与其他画廊甚至拍卖行有交易。第三,要成功培育与推广一名艺术家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且回报周期较长,目前广东拥有此种资金实力的画廊甚少。更有甚者在其初有名气之际,中途转换合作画廊,令其原代理画廊遭受极大损失。所以,无论是从的生态环境到画廊、艺术家自身的生存发展状态看,广东画廊在对年轻艺术家的培育与推广上举步维艰。

  尽管如此,不少画廊还是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努力,华艺廊则是极少数画廊中与年轻艺术家有代理合约的一位。而其他画廊则多数采取项目性质与年轻艺术家进行合作,然后这种项目性质的合作模式对于整个艺术生态是否有害,确实值得有待商榷。但是短期看,还是对年轻艺术家的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近期较有代表的推广活动,则有如意画廊前段时间举办的的“镜像王国——2012邓瑜个展”、以及在密锣紧鼓进行作品征集的“首届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

  美术批评与学术讨论:策展活跃,但仍缺乏关注

  机构组织对于年轻艺术家的推广十分活跃,而然广东美术批评与研究的代表人物对年轻所以护甲的推广,同样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黄专、杨小彦、皮道坚、胡斌、樊林等理论批评家都进行了大量的对年轻艺术家的各方面研究。同样也以策展人的身份与其他美术机构合作在近十年来组织了上百个展览与研讨会,如2002年的“城市之光”、2006年的“‘超级英雄’广州艺术新势力联展”、2008年的“‘广州站’广东当代艺术特展”、2008年的“‘热气’——当代艺术十三人展”、2010年的“‘睬你都傻’——当代艺术在广东”等,使更多年轻艺术家逐步为市场所熟识,也使整个广东的艺术生态与年轻艺术家有了理论基础的支撑,使其发展更为完整与完善。尽管策展活跃,胡斌还是表示广东的批评家对于本地的艺术创作和现象仍然缺乏足够的关注,当然,作为批评家个体,可以选择任何他所希望关注的对象,但是,作为广东的批评家,研究、介入本地的艺术现象自然有更多的便利性,再则,一个批评家如果缺乏与本地艺术现象同生长的关联性,还是带有遗憾。

  在这段时间席卷全国的“缔造新星活动”中,我们应该更加保持应有的理智与思考。年轻艺术家目前作为一个赤手可热的受追捧群体,已有媒体提出质疑,对于过剩的艺术家选秀,会不会造成评委们的敷衍与搪塞了事?从各展览纷纷“撞车”的盛况来看,可以肯定的是,短时间内这些敏锐的艺术市场力量和专家学者依然会不遗余力地继续力荐青年力量。但是,只依靠单纯的“造星运动”并不能提高艺术家与艺术市场的含金量,各个环节与艺术家自身都必须对上述诸多问题做出更多的调整与努力,才能保证我们能拥有一支健康而强大的未来主力军。 

 
  编辑推荐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
·溪山有缘 情醉羌山——刘朴工作
·郁民华2015最新书法展之草书信札
·王顺舟:山水之间寄深情
·女王藏品中两件精美的当代陶瓷艺
·文章得其微 物象由我裁——试说
·【祥龙飞艺】生活,是艺术的本质
·影视文化与创意产业——评曾耀农
·画家未君谈写生的几个步骤
·王金昌书法:芙蓉出水展清姿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那些爱画脸的中国画匠们
大鳄凶猛:解析艺术品市场的“货
抄袭“思想”引发的艺术圈反目
从“造星运动”中看广东年轻艺术
日本人发烧印象派
700亿:2011年拍卖市场的新平台
开一间赚钱的画廊
模糊的图像:格哈德?里希特的照
安迪沃霍展览:一次“公益”性的
书法国展迷局:谁的盛宴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