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外美术网 > 教育教学研究

黄华三:因材施教是美术教学的关键
信息来源:中外美术网 文章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2-02-23

 从2002年起至今,每年艺考的大潮都是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据统计,中国美术类考生人数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度。在这庞大的考生数目中,当然会有一部分因为喜爱绘画并具有天赋而选择艺术的考生,但是随着扩招潮的到来,在这其中,就有了许多希望通过艺考“曲线救国”上大学的孩子。这些大量的考生通过艺考被“消化”在了设计、动画、油画、中国画等美术专业中,但是,逐渐的有些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反应开始出现,这其中以中国画为甚。其实,中国画作为中国艺术的传统门类有这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在这个绵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也不是考前突击班所能教授的,短短的大学四年美术教育似乎刚感觉开了个头就要结束了,这也是许多学中国画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一个原因吧。所以真正能从院校中国画学习走出来的画家是凤毛麟角。
  如此看来似乎是悲观的论调,那这些选择了学习中国画的孩子怎么办?难道因为面对无法消化的庞大传统而自惭形秽,逐渐放弃另作他选?结局可能并没有如此悲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对艺术有了更大的宽容度,艺术之门是对每一个人敞开的,或者说人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关键是怎么来发掘。而这种发掘学生的潜质就是院校美术教育应该做的关键。
    2012年2月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华三带领自己的学生将中国画展办到了美国,让美国的,至少是普通民众能看到当代水墨另外一种发展的面貌,看到了中国与西方或者其它文明国家的不同传统, 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年轻人在水墨画创作上比较真实的状态。黄华三老师不拘泥于中国画传统的教育方式。他不强调临摹,鼓励学生形成个人风格,拥有独到的技法。坚信艺精于勤,认为笔墨技术是在长期锤炼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他的学生在今天毕业就失业的严酷现实中,还能一毕业就充分感受到职业艺术家的自在, 其中不乏佼佼者。 而黄老师自己在创作中所遵循的传统意识依然很强烈,其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既不泥古亦不崇洋的面貌,自然、舒展、堂正、典雅。他内心所向往的,是他的学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理解的那种文化的回归与融合。
  近日,雅昌艺术网记者走访了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华三老师,一位具有十年中央美院求学,十年留德,以及十年从教经历的艺术家。请他分享在中国画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
  黄华三: 我觉得作为当代画家,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除了自己艺术表现的核心因素,其余的都要放下,只有放下了,才能把你的个性突出出来,才能激活自己的内在潜能,如果我们老是用别人的标准要求我们,最后我们自身的艺术个性从何而来?学生刚进校的时候,负担特别重,造型能力不是特好,说起书法、篆刻、诗文,以前也没怎么学,对艺术史上经典作品的了解也不够。因此负担特别重,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多缺陷困扰他们,使他们画不了画,他们恨不得我画一个样子,做个示范,就照着这个范本去临摹。那么结果就是画的跟老师一模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先给他们减负,让他们先把那种妨碍他们的东西放下来。 比如说某一个学生,他担心自己画的主题会被认为浮浅,我说你这个岁数的人浮浅怎么了?这是正常的,就是年轻啊,这就是你们二十出头的人的特点,很正常,我说你反而应该把浮浅二字刻成一枚闲章,印在每张画上。
  只有当年轻人放下种种包袱后,在学习中国画的路途上才能轻装前进。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对学生从以下的十个方面提出要求:
  1.“作品要有较高的识别度,几十米外,一眼就能认出你的作品。”
  在一个综合的大型展览里,各种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琳琅满目。通常大多数作品在看完之后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甚至有些不错的作品也会被淹没,特别是在像中国美术馆那样大的展示空间。就要求画面的识别度要高,这一点特别重要,所以对作品我们有个最基本的要求——要有自己的独特面貌,若想做到这一点,应注重几个相关方面:第一,要具备独特的图式或符号,这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之一;第二,画面一定要整,要单纯。简洁才能有力量;第三,作品不仅要注重远距离的可识别度,近看也要经得起品味。
 2.学习传统但不要与古人较劲。
  这既是一个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对待基本功的问题。人生短暂,且前人留下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在上学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要掌握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华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怎样学习传统,掌握方法是关键。所以,不要跟古人较劲,不要和古人拼笔墨、拼书法、拼诗词修养……因为拼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素描、色彩、笔墨等是基本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更是基本功。
  3.“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做的是加法,创作阶段我们要学会做减法。”
  以前所有的老师在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时,都是按照同一套标准来做的,所以谈不上视角独特等问题。这种训练是一个加法原理,各个方面都要顾及到,各个方面都要求完美,结果却是互相抵消了,完成的只是毫无特色的一张课堂作业。而创作就应该做减法,抓住形体、色彩、质感等你感兴趣的某一元素,减弱其他,甚至干脆就放弃。例如印象派强调了色彩;立体派绘画主要摆弄结构形体问题;表现主义张扬了情感;抽象主义抛弃了具象的形……减去不必要的东西,才能突出你的兴趣所在,个人艺术特征才会有机会显露出来。  
 4.“笔墨技巧与自己绘画表现有关才有意义;笔墨训练就是在创作中反复锤炼自己的表现方式。”
  为了临摹而临摹,花费很多精力去复制名家的作品,耗时耗力,学到的东西未必有用。等你把前人所有的技法学习了一遍,还是没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充其量是运用别人的技法去画一张画而已,根本谈不上创造与发现。
  我们在现有技术能力的条件下,先到生活中发现你感兴趣的事物,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画,反复地实践。在需要借鉴时再去揣摩吸收前人的技巧,这是有目的的学习传统。在不断地创作中形成的一套与众不同的笔墨技巧,经过千百次地锤炼后达到熟练,像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黄胄画驴……这些画家们在某一题材上炉火纯青的技巧肯定不是靠大量的临摹而来的,是在不断画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个人的笔墨技巧相互之间彼此独立,几乎没有什么共性,更无法放之四海皆准。因此,我们谈的笔墨技巧,是指和自己作品结合在一起的笔墨技巧。经过不断提炼,不断修正,最后形成的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法。所谓笔墨训练,指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5.“作品要让人感觉轻松、好玩、有意思,没有人喜欢被教训。”
  艺术的重要功能是审美、欣赏功能。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强调它的“怡情悦性”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把玩书画成了文人士大夫的娱乐项目。近现代以来,社会大环境赋予了艺术太多的社会功能,偏离了艺术的本质。要明白在当代社会,绘画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远不如电视、网络等新的媒体。这些新的媒体承担了大部分艺术以往的认识、教育功能,并且做得更好。
{nextpage}

 

  放轻松,还艺术以轻松,趣味和美。
  6.“深入生活,就是深切关注我们身边的一切。”
  下乡写生,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生活,是一种猎奇,谈不上深入了解和洞察。这种“深入生活”后创作的作品大多是“风情”、“风景”性质的作品。真正的深入生活是从我们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感兴趣的东西。自己生活的空间才是自己最了解的;自己每天的生活才是自己最关心的;自己喜欢关注的事物才最应该出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想一想平时最关心、最有兴趣的事物。只有真切,才能动人。
  7.“选取题材要先问问自己:用水墨来表现是否最恰当?”
  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题材都会有它最适合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可能用摄影来表现更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另一个文化问题,可能用装置的形式才能表现得最为充分;而对于一个事件的陈述,可能纪录片的形式最恰如其分……水墨画的宣纸、毛笔、墨是一种柔性的材料,有长处也有短处,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用水墨来表现。当然水墨画要发展,要努力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这个点既是当代性的,又有逐步衍生出一套新的水墨语言体系的可能性。

 

8.“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着贵柔、守雌、尚静的精神特征。”
  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雕塑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单从造型艺术来看,中国的佛教造像,大多是静态的,少有动态与表情,具有柔美的气质。当我们面对一尊佛教造像,随之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文化感,包含着太多的文化信息,当下的雕塑作品绝不会含有如此多的信息量。静态与含蓄包容了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中国的文人常常对自己的心爱之物把玩不已,一定是因为其内在的某种东西令人玩味不尽。传统水墨画强调含蓄之美正体现了贵柔、守雌、尚静的传统文化特征,这正是水墨画之优长所在。
  9.“大多数艺术家的创新,仅仅把精力放在寻找个性化的图式和符号上。其实艺术史已经告诉我们,艺术创新的核心在于“方法论”上的突破。”
  艺术家大都了解个人图式和个人符号的意义。图式和符号的确帮助艺术家成功地确立起个人的艺术面貌。于是,寻找个人符号成了当今艺术家努力的方向,只要独特性、标志性,忽略了作品的品质,忽略了作品的学术视角与定位。
  反观美术史所记载的大家,成功者无不是在创作“方法论”层面上突破,今天的艺术家,往往只因没有一个新的创作方法论而事倍功半。
  10.“保持中华文脉与气息,是水墨画传承与创新的核心价值。”
  当今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使世界显得丰富多彩。当代水墨画创作在运用新技法、新材料,表现新题材、新事物的同时,应当特别注意承接传统文化的气息,接上了传统这口气,作品才有可能具有厚实的文化基础与文化归属。中国的经济举足轻重,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的艺术品也日益受到海外学界与藏家的关注。收藏家之所以将注意力转向中国,正是看到了一个大国的变化和崛起。收藏中国的艺术品就是收藏了中国的未来。随着对中国的了解不断深入,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艺术形式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水墨画的中国身份和蕴含其中的文化气息正是关键。
  未来中国艺术发展的好坏,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未来中国艺术的好坏不取决于顾恺之或是范宽,也不取决于“扬州八怪”,而是取决于我们此时此刻的选择。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画史中的品第与写作
  精选图片
  信息排行
美术文献与美术教育
中国古代画史中的品第与写作
世界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德里达的幽灵们与解构的艺术实践
中外美术教育对接的样本
黄华三:因材施教是美术教学的关
解读“创意摇篮”
中国书画钤印的艺术性
薛永年:美术理论、强国战略与文
早期“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
关于我们    |   美术家百科入驻    |   联系我们(总部)    |   版权及申明

版权所有©2010-2022 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丨中外美术研究院最佳分辨率 1024x768   
Copyright©2010-2022 WWW.CCAA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1